打造新标杆,宜都这样做!
为持续巩固创建成果
全面打造
湖北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新标杆
我市在行动!
监测钉螺,预防血吸虫病
市疾控中心在行动!
近日,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到枝城镇开展钉螺监测工作。
今年汛期,我市出现强降雨天气,河水上涨时,钉螺有可能随河中漂浮物迁移,在适宜的环境里繁殖。
为确保群众的安全、健康,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,防止血吸虫病发生,工作人员先后到白水港、梁家畈、赤溪河等村,对历史有螺区、可疑有螺区进行筛查,均未发现传染性钉螺。
随后,工作人员还到枝城卫生院开展了血吸虫病防治宣传。
党员干部“双报到”
解锁服务社区“新姿势”
7月20日,市城改中心联合陆城街道八字桥社区到物价局小区开展“双报到双服务”活动。
活动中,大家分成3个小组,有的清扫地面落叶,有的清理背街小巷的杂物以及花坛周边的杂草,还有的对健身器材和公共设施进行擦拭消毒。此外,他们还上门为小区居民发放除“四害”药品30余份。
“今天这次活动主要是履行党员干部双报到的职责,增加党组织的凝聚力,引导小区居民树立创卫人人有责的意识,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创卫工作。”市城改中心机关党支部书记张红钢说。
出新招 赛颜值
激发人居环境整治新活力
“一定要评上最清洁户”
看到邻居家门口贴着“最清洁”标志,红花套村一组的汪婆婆心里犯了嘀咕。等儿子下班一回家,她便急着商量道:“上次村里来人检查,说我们门口堆的柴没有码整齐,这两天我们过细把屋收一下,一定要评上‘最清洁’户。”
“今儿干净整洁多了,这次就在你屋门口贴个‘最清洁’!”在最近的考评中,当村小组考评组成员在汪婆婆门口贴上了“最清洁”标志时,她端着茶杯笑开了花。
为增强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红花套镇各村自今年1月开始,积极开展了农户环境卫生大评比活动。评比每季度举行一次,由联村干部、党员和代表入户组成评比小组,根据《居住环境卫生评比表》中列出的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度、屋内设施摆放整洁度、垃圾分类处置情况、健康防护情况等项目进行打分。根据分数情况,分为“最清洁”“清洁”“不清洁”三个档次,“最清洁”农户不得超过属地农户总数30%,“清洁”农户不得超过属地村(社区)总数的55%。
通过充分宣传和一季度入户评比打分,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,尤其是在第二季度评比中,该镇“最清洁”与“清洁”户占比达93%,其中“最清洁”户同比增长3.37%。
“第二季度必须拿第一”
当第一季度环境卫生评比分数公布后,驻村领导张劲松迅速组织召开了鄢家沱村环境卫生专题会议。
“那天会议可严肃了,大家坐立不安,张书记强烈要求我们村第二季度必须拿第一……”鄢家沱村治保主任杜选国回忆道。
自此,该村将提升环境卫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。村组干部每天上下班之前都要到领办区域巡查卫生,督促保洁员随时清扫、及时转运垃圾,甚至亲自上阵打扫。村里环境卫生由原先的“一人管总”改变为“全员参与、人人抓”,实现村域卫生管理全覆盖。
7月8日,在第二季度考核中,鄢家沱村环境卫生分数排第一名。当接过“流动红旗”的那一刻,村党总支书记袁德平欣慰地笑着,“为了这份荣誉,再多的辛苦与汗水也是值了。”
据悉,红花套镇创新建立了“环境卫生流动红旗制度”,坚持日巡查、周抽查、月考核、季评比,将9个村划分为沿江村和后山村两类,对沿江村和后山村的第一名授予“流动红旗”,并纳入年终村级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分项。制度建立后,各村积极出谋划策,美化村容村貌,为争夺“流动红旗”开足马力。
“向‘老大难’问题开刀”
“今年,我们准备转变原有的村民划片保洁模式,探索市场化机制,解决垃圾‘搬家’、杂物‘挪窝’等问题,向‘老大难’开刀,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。”红花套镇党委书记段绪卿介绍。
打破传统做法,红花套镇全面实施村级环境卫生社会化招标保洁新机制,实行奖惩考核制度,彻底杜绝了原有的村组干部兼职保洁人员现象,保证了专款专用、专人负责、专岗管理,大幅提升了保洁员的积极性,彻底消灭卫生清扫管理盲区。
5月8日,渔洋溪村召开村级道路养护及垃圾清运招标会,标志着该镇村级环境卫生市场化保洁机制步入正轨。
今年以来,红花套镇积极探索环境卫生治理新机制,通过“户比户、村比村”,努力形成“比学赶超、奋楫勇进”新局面,全力以赴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之战。
记者 | 谢贤
通讯员 | 刘静 杨强
编辑 | 王念慈
审核 | 章黎 刘瑞
监制 | 陈登良
@宜都市民,给您一份倡议书!
重磅!宜都宜红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
明天起,湖北高考成绩可查!
▲
长按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
▼